RC牆是什麼?抗震穩定與防水實務一次看懂
發布日期:
RC牆是建物的「穩定核心」
RC(Reinforced Concrete)牆靠鋼筋承拉、混凝土承壓組合,兼具垂直承重與水平抗震(剪力)能力,是中高層住宅與公共建築的骨架。
抗震是否穩、滲漏會不會發生,往往不在表面,而在配筋、澆置、養護與防水節點。
以下用實務語言快速掌握。
RC牆的角色與類型
承重牆 vs. 剪力牆(抗震牆)
- 承重牆:主要承擔垂直荷載(樓板、活荷)。
- 剪力牆:抵抗地震/風引起的水平力與側移,常形成核心筒、邊框牆。
常見厚度(參考值)
- 住宅常見 150–200 mm;高層或核心筒可 200–300 mm+。
- 具防水需求(地下外牆)與臨土側常視受力與滲壓加厚。
基本構成
- 縱向鋼筋(抗拉/抗壓)+水平箍筋/拉筋(拘束、抗剪)+混凝土+保護層厚度。
抗震概念:讓牆在地震時「可受力、可延性」
配置原則
- 連續性:牆體與基礎、梁板、邊柱可靠錨定(錨固長度足、彎鉤到位)。
- 壁肢比例:窄長牆加邊柱/連梁提升穩定與延性。
- 開口控制:門窗開口靠近牆端易弱化,需加密鋼筋、連梁補強。
- 連梁(耦合梁):採高剪韌性配筋(斜筋/封閉箍筋加密)以傳遞兩片牆作用。
施工要點(影響抗震的關鍵)
- 箍筋間距加密區(端部、開口四周、樓層交界)確實綁紮。
- 搭接錯開、保護層厚度足(室內 ≥ 40 mm;臨土/外牆 ≥ 50 mm 參考)。
- 混凝土分層澆置+適度振搗,避免蜂窩、冷縫造成弱面。
- 濕養護至少 7 天(視配比/氣候),降低乾縮裂紋。
整體行為
- 牆越多、越均勻分布,整棟扭轉更小、層間位移更低;避免「軟弱層」。
裂縫判讀:哪些是警訊、哪些能修復?
常見裂縫類型
- 乾縮/溫度裂:細而淺,網狀或沿表面;多見於初期乾燥。
- 沉陷/基礎差動:較寬、斜向穿牆;需查基礎或地基狀態。
- 結構裂:穿筋或斜45°靠開口、端部;伴隨明顯位移時需結構評估。
初步處置
- 表層髮絲:碾磨填補、滲透型樹脂/水泥基修補。
- 滲水裂:先找水路與冷縫/施工縫→壓注止水樹脂+外側增設防水。
- 結構疑慮:量測寬度、記錄變化,必要時結構技師評估補強(碳布、增設拉結、外掛鋼板等)。
RC牆的防水:從「阻水」到「導水」
正防水 vs. 負防水
- 正防水(迎水面):「擋」在水來的那一側,如地下外牆外側、屋頂面。
- 負防水(背水面):「補」在室內側,常作為修復或二道保險。
地下外牆(臨土、地下室)做法
- 外側:水泥基塗膜/彈性體卷材 連續無斷點 → 保護層(保護板/砂漿)。
- 施工縫/穿牆螺桿:設止水鋼片/遇水膨脹止水條,螺桿頭切除+水泥封堵。
- 基礎交界:企口/鑲槽+止水片,角部加增強胎體布。
- 排水導流:外側排水板+盲溝+集水井,降低牆面水壓。
屋頂女兒牆/外牆滲漏關鍵
- 收邊與轉角:加圓弧(>20mm),膜材不折裂。
- 門窗洞口:止水檻、滴水線、斷水台階,避免雨水倒灌。
- 外牆龜裂:彈性防水塗料+補強網,配合伸縮縫留設。
室內濕區(衛浴/廚房)RC背牆
- 防水上翻 ≥ 300 mm,角位增布;管道洞套管+封膠。
- 貼磚前做蓄水試驗 24–48 小時,確認無滲。
關鍵節點:把問題消滅在「細節」
施工縫與冷縫
- 不可任意中斷;若需停歇,預先定位施工縫並鑿毛、清洗、塗黏結劑再續澆。
- 水平方向盡量避開高剪力區;必設止水帶於地下工程。
穿牆管/套管
- 管外發泡材料或防水砂漿填實,室內側彈性封膠;外側加防水加襯。
接縫與伸縮
- 長牆每 6–8 m 依設計設伸縮/分割縫,採背襯棒+彈性嵌縫減少不規則裂。
材料與施工品質:混凝土與鋼筋不是只有「強度」
混凝土
- 坍度與工作度適配澆置條件;不以加水改善和易性。
- 分層 30–50 cm 澆置、插入式振動棒逐格移動(避免漏振/過振)。
- 收面與養護:澆後即覆蓋保濕(養護毯/灑水/養護劑)。
鋼筋
- 除鏽油汙、彎鉤角度與搭接長度符合設計;間距與保護層墊塊確實擺放。
- 開口加密:門窗洞四角加斜向防裂筋、周邊箍筋加密。
結論:RC牆要「抗震不漏水」,靠的是系統化的好工法
從結構配置→鋼筋細節→混凝土澆置與養護→防水與導水,每一步都影響安全與耐久。
與其事後修補,不如在設計與施工階段把連梁、開口加密、施工縫止水、外側導水一次做到位;配合嚴謹驗收,才能讓建築既穩又乾。
FAQ|RC牆常見問題
Q1:RC牆與輕隔間差在哪?
A:RC牆承擔結構與抗震,輕隔間多為非承重。拆改前必確認是否剪力牆/承重牆。
Q2:家中想開門洞可行嗎?
A:若為剪力牆/承重牆,原則上須評估與補強設計,不可任意開孔。
Q3:牆上細裂要緊嗎?
A:髮絲裂常為乾縮;若斜裂、穿牆、持續變寬或伴位移、滲水,請結構/防水專業檢視。
Q4:地下室牆防水,塗膜夠不夠?
A:最好正防水+導排水雙策略;僅塗膜、無導水易受滲壓失效。
Q5:冬天澆置會不會影響強度?
A:低溫需保溫、延長脫模與養護;高溫則防失水收縮,依規範調整工法。
Q6:為何開口四角容易裂?
A:應力集中+鋼筋中斷;需四角斜向防裂筋與周邊箍筋加密。
Q7:牆面起白華怎麼辦?
A:屬鹽分析出,先乾刷/弱酸清洗,再檢查是否滲水路徑並改善收邊與導水。
Q8:如何降低室內牆面霉斑?
A:外牆先解決滲水/結露(保溫斷熱、氣密、排水);室內控制45–60%RH與通風。
以下連結帶您瞭解不同的設計會運用到那些細節喔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北歐風的簡約舒適空間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現代風的時尚簡潔線條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鄉村風的溫暖與柔和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淺色系中的少即是多無印風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佗寂風的獨特日式美學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開展個性工業風的現代空間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古典風的優雅與傳統之美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風格中的隨性與優雅品味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波西米亞風的層次與鮮明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日系風格中的低調與沉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