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點空間設計
    餐邊櫃怎麼設計?高度、深度與機能一次懂

    餐邊櫃怎麼設計?高度、深度與機能一次懂

    發布日期:

    餐邊櫃不是「多做幾個櫃子」而已,而是把備餐、上菜、回收、電器整合在一條順手的動線上。

    先定檯面高度與深度,再依習慣配置抽屜、拉籃、酒杯架與插座,最後把材質、照明、通風補齊,就能兼具質感與效率。

    餐邊櫃尺寸懶人包:高度 × 深度 × 間距一次抓

    餐邊櫃尺寸懶人包:檯面高度、櫃體深度與動線間距完整指南

    餐邊櫃設計尺寸怎麼抓?本文整理檯面高度、櫃體深度、吊櫃間距與動線淨距,讓備餐、收納與餐廳動線更舒適。

    餐邊櫃尺寸一次搞定:高度、深度與間距

    設計餐邊櫃時,常見的問題就是 檯面太高不好操作、櫃體太淺放不下家電、走道過窄拉椅卡住

    以下為你整理最實用的尺寸公式與範例,照著抓就不會錯。

    檯面高度(mm)

    • 一般備餐/放菜:900–920 mm

    • 手沖咖啡/輕作業:880–900 mm,更放鬆、不壓手

    • 吊櫃下緣離檯面:500–600 mm(含吊燈避讓空間)

    👉 身高公式:舒適檯面高度 ≈ 身高 ÷ 2 + 5 cm
    (落在 880–920 mm 最常見,剛好符合多數成人操作高度)

    櫃體深度(mm)

    • 地櫃:450–550 mm(若要放微波爐,建議 ≥500 mm)

    • 吊櫃:300–350 mm,避免低頭時碰到頭

    • 開放層板:250–300 mm,展示杯盤不會過度突出

    動線與餐桌間距

    • 餐桌邊至餐邊櫃正面淨距:900–1100 mm(人可通行並能拉椅子)

    • 最小通道寬度:≥800 mm

    • 帶托盤服務建議:≥900 mm,更順暢不擁擠

    餐邊櫃機能分區設計指南:打造順手備餐動線

    餐邊櫃機能分區設計:四段式備餐動線一次搞懂

    餐邊櫃怎麼規劃最順手?

    本文分享四段式機能分區(檯面、電器、餐具、回收),打造高效備餐與收拾動線。

    餐邊櫃機能分區:打造高效備餐路徑

    餐邊櫃不只是收納,更是餐桌與廚房之間的 轉運站。如果分區錯誤,就會出現「找不到碗」、「餐後動線打結」的情況。

    最實用的方法是 四段式配置,照著動線走,省力又省時。

    四段式配置(由左至右或依慣用手鏡像)

    1. 上菜檯面(近餐桌)

    • 功能:臨時放餐盤、調味罐、果汁水壺

    • 建議:檯面保持淨空 60–80 cm,方便放下整盤料理

    2. 電器區

    • 常見設備:微波爐、氣炸鍋、咖啡機

    • 安裝重點:

      • 插座高度 1050–1100 mm,避開檯面壓線

      • 保留後方通風距離(≥5–10 cm)

    3. 餐具抽屜

    • 上層:筷子、刀叉、湯匙

    • 中層:盤碟、餐巾布

    • 下層:大盤、大碗或派對餐具

    4. 回收/暫放區

    • 餐後碗盤回收,順勢分流垃圾與資源回收

    • 建議加 雙桶拉籃,分類更直覺

    設計口訣

    👉 檯面在中、抽屜在下、電器靠邊、垃圾最末端
    這樣規劃,動線就會從「拿餐具 → 放檯面 → 上菜用電器 → 收拾回收」一路順暢,不會交叉打

    餐邊櫃收納模組配置全攻略:抽屜 × 拉籃

    餐邊櫃收納模組配置:抽屜與拉籃尺寸、比例與容量設計指南

    餐邊櫃怎麼設計抽屜與拉籃?

    本文整理常見抽屜尺寸、拉籃規格與容量估算,讓收納更順手。

    餐邊櫃收納模組:抽屜與拉籃怎麼搭配最順手

    餐邊櫃是餐桌、廚房之間的 收納轉運站,合理的模組設計能大幅提升使用體驗。

    以下整理抽屜與拉籃的 尺寸、用途與容量公式,讓設計更精準。

    抽屜配置與建議尺寸

    抽屜尺寸(內高 mm)

    • 餐具格:70–90(筷子、刀叉、湯匙)

    • 盤碟/保鮮盒:140–180

    • 酒具/高杯:220–260(建議加防滑墊避免碰撞)

    設計重點

    • 抽屜滑軌選 承重 35–45 kg 等級,耐用不卡卡

    • 以「小上大下」原則配置,上層放小件、下層放厚重物

    拉籃與層板應用

    常見模組

    • 調味拉籃:寬 150–200,高瓶層 300–350 mm,方便直立擺放油鹽醬醋

    • 盤碟直立分隔:深 500–550 mm,可調分隔片,減少碟盤堆疊碰撞

    • 酒杯吊架:下緣離檯面 ≥350 mm,避免碰頭並保留操作空間

    收納策略

    • 拉籃適合放 高瓶與常取物品,拿取效率比層板高

    • 抽屜適合分類小件或多件收納,避免雜亂

    容量估算與比例

    • 1 m 抽屜列 ≈ 4 抽

    • 常見配置比例:

      • 80% 常用區(每日使用的餐具、碗盤)

      • 20% 節慶區(派對大盤、大碗、酒具)

    👉 這樣分配能避免日常用品被節慶器皿「佔位」,收納更靈活。

    餐邊櫃設計指南:電位 × 通風 × 安全完整解析

    餐邊櫃設計關鍵:插座配置、通風散熱與安全細節全攻略

    餐邊櫃成敗關鍵在於電位、通風與安全。

    本文整理插座高度、通風設計、照明配置與防護要點,避免日後使用不便與安全隱患。

    餐邊櫃設計成敗關鍵:電位、通風與安全

    餐邊櫃除了收納與美觀,真正的難點在 電位規劃、通風散熱與安全細節

    若忽略這些基礎,後續使用會出現 電器過熱、插座不足、線路雜亂 等問題。

    插座配置與高度建議

    檯面插座

    • 離地高度:1050–1100 mm,保持水平線分佈

    • 設計重點:避開水漬區域,方便電器即插即用

    電器櫃內插座

    • 配置:每一格電器櫃獨立插座,搭配過載保護

    • 高度:300–500 mm(方便隱藏且好維修)

    • 線路收納:地櫃內可加延長線收納槽,並設 護圈穿孔 避免磨損

    通風與散熱規劃

    大功率電器(微波爐、氣炸鍋、烤箱)

    • 背板或側板需保留 50–100 mm 通風縫

    • 背板建議開 百葉孔 幫助散熱

    飲水機/淨水設備

    • 加裝 散熱孔+防漏盤

    • 預留維修檢修空間,避免日後拆裝困難

    照明設計

    • 檯面下燈條:亮度 400–600 lx,方便備餐與取物

    • 光色與顯色:CRI ≥90,色溫 3000–3500K,確保食物顏色自然

    • 端景光:壁洗光點綴氛圍,增加空間層次感

    安全防護要點

    • 兒童/寵物宅:電器櫃加裝門磁鎖或阻尼,避免誤觸

    • 止回孔:在電器區設置,避免積熱與異味

    • 防潮防護:靠近門口或潮濕區,插座務必加裝 防濺蓋

    餐邊櫃材質與檯面選擇全攻略:兼顧美觀與耐用

    餐邊櫃材質與檯面怎麼選?石英石、岩板、實木優缺點完整解析

    餐邊櫃設計重點在於材質與檯面。

    本文比較石英石、岩板、實木檯面,搭配 PET、美耐皿、烤漆、木皮等門片材質與五金挑選,打造耐用又好看的餐邊櫃。

    一、檯面選擇:耐用度與美感的平衡

    • 石英石/人造石:耐污、耐刮,色系多樣,是餐邊櫃檯面的首選。

    • 岩板:耐熱與耐刮表現突出,質感高級,但收邊工藝要求較高。

    • 實木:溫潤手感佳,但怕水怕熱,適合「上菜檯」或輕度使用區域。

    👉 設計建議:檯面建議選擇霧面或蛋殼光質感,更耐看也更好維護。

    二、門片與側板材質:實用與風格兼具

    • PET/美耐皿:耐污、好清理,適合日常高頻使用。

    • 烤漆:色澤細膩有質感,但需注意耐刮性。

    • 木皮+硬蠟油:呈現自然層次與高級感,適合想要空間溫潤氛圍者。

    👉 小提醒:顏色與檯面、牆面整體協調,避免過於跳色造成視覺壓迫。

    三、五金選配:穩固與耐用是關鍵

    • 抽屜滑軌:選三節鋼軌,承重 ≥35 kg,確保長久順暢。

    • 鉸鍊:阻尼回歸,避免碰撞聲響。

    • 把手:內嵌或斜切設計,既美觀又便於擦拭,減少藏污納垢。

    四、設計重點與保養技巧

    • 防髒策略:檯面選擇蛋殼光漆面,兼顧質感與耐污。

    • 細節設計:預留插座與燈光規劃,讓餐邊櫃不只是收納,更是「上菜+備餐」的高效空間。

    • 日常保養:定期擦拭,避免長時間積水或高溫鍋具直接接觸檯面。

    不同房型的餐邊櫃配置策略:小宅、大宅、開放式與出租空間全解析

    餐邊櫃怎麼設計?小宅、大宅、開放式與出租空間配置攻略

    餐邊櫃設計依房型不同有最佳配置策略。

    本文提供小宅、大宅、開放式餐廚與出租空間的餐邊櫃設計尺寸與收納建議,打造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用餐體驗。

    小宅/走道型:省空間首選

    • 尺寸建議:寬度 1200–1800 mm,深度控制在 450–500 mm,避免走道壓迫。

    • 配置方式:上方開放層板搭配下方抽屜與拉籃,日常餐具、保鮮盒收納更順手。

    • 門型建議:推門或百葉門,減少開門時佔用空間,維持走道流暢。

    中大宅/主餐廳:功能與美觀並重

    • 整體布局:結合 地櫃+吊櫃+中段開放格,形成對稱端景。

    • 進階功能:可加入 酒櫃、溫控格抽拉盤,營造餐敘儀式感。

    • 設計重點:中段開放區域搭配燈光與展示品,讓餐邊櫃不只是收納,更是空間焦點。

    開放式餐廚:延伸檯面打造備餐區

    • 風格搭配:建議與 廚房櫥櫃同材或同色,保持整體一致。

    • 功能延伸:檯面可延伸作 上菜與擺盤區,下方抽屜配置回收分類更便利。

    • 收納策略:將小家電集中於餐邊櫃,避免廚房主檯面雜亂。

    出租/彈性用途:機動性最重要

    • 設計原則:避免過多內嵌設計,選擇 可移動式電器與收納模組

    • 優勢:家具可隨房型變動沿用,不必因搬遷或空間改造而報廢。

    • 收納彈性:可搭配 IKEA 模組化收納或系統櫃,未來升級更方便。

    結論

    好用的餐邊櫃,先抓高度與深度,再以四段式機能排順手路徑;電器要有獨立插座與通風,收納用抽屜+拉籃精準布局。

    最後用耐操檯面、易清門片、正確照明動線淨距收尾,日常上菜與收拾就能又快又優雅。

    FAQ|常見問題

    Q1:餐邊櫃一定要做到 550 深嗎?

    不一定。一般 450–500 已可放多數電器;內嵌型或大烤箱需 ≥550

    Q2:要不要做水槽或熱水?

    若常泡茶/手沖,可加小水槽+淨水+防漏盤;但會佔深度與成本,評估使用頻率。

    Q3:石英石與岩板怎麼選?

    石英石耐污維護簡單;岩板耐刮耐熱、視覺更薄刃,收邊需更專業。

    Q4:吊櫃還是開放層板好?

    常用器皿做開放層板、不常用與雜物放吊櫃;兩者搭配最省心。

    Q5:可以做中島式餐邊櫃嗎?

    可,但四周≥900 走道再考慮;電位需地面預留或地插。

    Q6:酒櫃要不要溫控?

    日飲桌酒可常溫+陰涼收納;要長期窖藏或白酒,選溫控酒櫃更穩。

    Q7:門片用把手還是斜切好拉?

    斜切一體視覺乾淨、易清;把手更好握,重抽屜建議把手或隱藏拉手

    Q8:燈光色溫要幾 K?

    3000–3500K、CRI≥90 最襯食物色;檯面下燈條避免直射眼睛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以下連結帶您瞭解不同的設計會運用到那些細節喔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北歐風的簡約舒適空間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現代風的時尚簡潔線條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鄉村風的溫暖與柔和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淺色系中的少即是多無印風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佗寂風的獨特日式美學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開展個性工業風的現代空間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古典風的優雅與傳統之美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風格中的隨性與優雅品味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波西米亞風的層次與鮮明

    延伸閱讀 ► 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日系風格中的低調與沉穩

    狂賀!旅人空間設計粉絲專頁按讚數突破 18,000!

     

    感謝大家的熱情支持與肯定,我們將持續為你們帶來更多創意設計與優質服務,與你一起打造更美好的空間設計! 

    室內設計專欄  室內設計文章推薦   室內設計案例及文章 案例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