櫥櫃高度怎麼抓?人因工學×動線一次懂
發布日期:
同一組「90 公分檯面」並不適合每個人。
人因工學的做法是先量肘高(站立、手肘約 90° 到地面的高度),再依工作情境微調:備料要平順用力、洗碗要少彎腰、煮食要看鍋面。
廚房檯面高度公式:肘高決定三段黃金比例
想要廚房好用、不腰痠?關鍵就在「檯面高度」。
只要量出 肘高(E),就能用公式推算三段檯面的理想高度,讓備料、洗碗、炒菜都能符合人體工學。
廚房檯面高度公式:先量肘高,再決定三段檯面
Step 1:測量肘高(E)
-
赤腳自然站立。
-
上臂垂直、前臂水平。
-
測量 手肘到地面的高度 = E(cm)。
💡 小提醒:最好由他人協助測量,數值更精準。
Step 2:三段檯面高度公式
備料台(切菜/和麵區)
公式:H_prep = E − 10(±5)
-
高度略低於肘高,手臂有下壓力道,肩頸放鬆不僵硬。
-
適合切配、揉麵、搓丸子等需要施力的動作。
洗槽區(洗菜/洗碗區)
公式:H_sink = H_prep + 5(±2)
-
因為洗槽本身有深度,檯面略升高能避免彎腰過多。
-
洗碗、洗菜更輕鬆,減少腰背壓力。
灶檯(炒菜/煮食區)
公式:H_hob = E − 20(±5)
-
爐具與鍋子有高度,檯面需再降低,方便看清鍋面與翻炒。
-
火候與料理視線更精準。
Step 3:多人共用廚房怎麼辦?
-
以 主要使用者的肘高 為主。
-
其他人可用 厚薄不同的砧板 或 防疲勞墊 微調 1–2 cm,兼顧使用體感。
廚房檯面與收納常用尺寸參考
在廚房設計中,檯面高度、上櫃位置與插座規劃,都是決定「好不好用」的核心關鍵。
以下整理常見尺寸對照表,讓你快速抓參考值,再依 肘高公式 精準微調。
廚房檯面與櫃體常用尺寸:快速參考表
身高 × 檯面高度對照(概念值)
雖然仍以「肘高公式」最精準,但以下身高區間能快速提供參考:
-
身高 155–162 cm
-
備料台(H_prep):約 85–88 cm
-
洗槽區(H_sink):約 90–93 cm
-
炒菜灶檯(H_hob):約 70–75 cm
-
-
身高 163–170 cm
-
備料台:88–92 cm
-
洗槽區:93–97 cm
-
炒菜灶檯:75–80 cm
-
-
身高 171–178 cm
-
備料台:92–95 cm
-
洗槽區:97–100 cm
-
炒菜灶檯:80–85 cm
-
💡 記住:這只是快速估算,實際還是依肘高公式微調最符合體感。
上櫃與牆面距離
-
上櫃下緣到檯面距離:50–60 cm(若需放小家電建議取 60 cm)。
-
上櫃深度:30–35 cm(避免超過 35 cm,以防「撞頭」)。
-
底櫃檯面深度:60–65 cm(家電較多時建議 65 cm)。
插座與立面規劃
-
檯面上方插座:中心點距檯面 +10–15 cm,避開水槽/爐具正上方。
-
微波爐/烤箱(置高式):中心點高度 90–110 cm,方便端盤不費力。
-
踢腳板:高 8–12 cm,退縮 6–8 cm,站近檯面時小腿不會頂到。
廚房動線與通道設計
打造好用的廚房,不僅靠美觀與設備,更關鍵在於 動線與通道設計。
以下整理常見尺寸與配置公式,讓你在規劃時兼顧「能轉身、好拿取、多人使用也不擁擠」。
廚房動線與通道尺寸:設計基準
通道寬度建議
-
單側操作:≥ 90 cm
→ 適合一人操作,確保能順暢走動。 -
雙側對開或多人同時使用:100–120 cm
→ 兩人同時開櫃、取物不干擾。 -
島台與牆櫃距離:100–110 cm
→ 即使洗碗機門板打開,仍保留通行空間。
工作三角原則(冰箱 × 水槽 × 爐具)
-
三邊距離:每邊 1.2–2.7 m
-
合計長度:控制在 4–7.9 m 之間
-
過短 → 擁擠、碰撞頻繁
-
過長 → 走動效率低
-
💡 記住:「少繞路」比「大空間」更省力。
收納分層邏輯(上中下三帶)
-
上層:放置 常用輕物(杯碗、香料)
-
中層(操作帶):放置 檯面小家電(烤箱、咖啡機)
-
下層:收納 重物(鍋具、米缸)
抽屜模數建議
-
餐具內抽:高 10–12 cm,適合刀叉、餐具分隔。
-
鍋具深抽:高 22–30 cm,效率遠勝於傳統推門層板。
廚房檯面高度情境分區設計
不同的使用習慣與家庭成員,決定了廚房檯面與設備的 最佳高度。
以下針對常見族群給出對應設計建議,讓廚房更好用、更符合人體工學。
情境分區 × 最佳高度設定
烘焙重度使用者
-
備料台:比一般建議高度再降低 2–3 cm,揉麵更省力。
-
烤箱:中心高度 90–100 cm,方便抽盤與檢視食物,不費腰力。
高個族群 / 長時間洗碗者
-
洗槽區:檯面再升高 2–3 cm,避免長時間彎腰。
-
水槽類型:建議選擇 淺槽或中槽,避免深井槽造成肩背負擔。
小宅一字型廚房
-
檯面設計:單段檯面即可,靠 砧板厚薄 或 流理架高度 來補償不同需求。
-
上櫃距檯面:55–60 cm,確保咖啡機等小家電可順利擺放。
親子 / 長者友善設計
-
通道寬度:至少 110 cm,方便推車與多人走動。
-
檯面與安全設計:圓角檯面、止滑地磚。
-
收納:以抽屜式五金為主,減少蹲地翻箱的不便。
-
洗碗機:內嵌設計,底板離地 40–45 cm,腰線高度最護背。
廚房檯面規劃步驟
在廚房設計中,檯面高度與動線規劃是影響舒適度與效率的核心。
本指南整理了 六大步驟,幫助你快速掌握合適高度、插座配置與現場驗證方法。
廚房檯面規劃的完整流程
Step 1:測量肘高 E
-
赤腳自然站立,手肘彎曲成水平,測量 肘高 E(cm)。
-
以主要使用者為基準,其餘家人透過砧板厚度或防疲勞墊微調。
Step 2:套用公式計算高度
-
備料台 H_prep = E − 10(±5)
-
洗槽區 H_sink = H_prep + 5(±2)
-
爐檯 H_hob = E − 20(±5)
👉 判斷是否要 多層檯面 或 單層檯面+輔具補償。
Step 3:規劃上櫃與插座
-
上櫃距檯面:50–60 cm,需考慮小家電高度。
-
插座高度:檯面上方 +10–15 cm,避開水槽與爐具正上方。
Step 4:檢核通道與開門範圍
-
通道寬度:單側操作 ≥90 cm,雙側 ≥100–120 cm。
-
確認 洗碗機、烤箱、冰箱門全開仍能通行;抽屜不互撞。
Step 5:現場模擬與試高
-
使用 厚/薄砧板,現場模擬三動作:切菜、洗碗、翻鍋。
-
視體感再做 ±1–2 cm 微調,避免紙上談兵。
Step 6:文件化與落實施工
-
將 高度、插座位置、五金規格、家電型號 全部寫入施工圖說。
-
減少工地臨時更動,避免追加費用與施工延誤。
廚房檯面規劃常見錯誤與避坑指南
在廚房設計中,檯面高度、槽深、收納與通道規劃若忽略細節,會直接影響舒適度與使用壽命。
以下整理 6 大常見雷區與避錯方法,幫你一次避開設計陷阱。
廚房檯面規劃的 6 大常見雷區與避錯
雷 1:全屋固定檯面高度 90 cm
-
問題:忽略使用者身高差與工作差異,導致有人嫌高、有人嫌低。
-
解法:依「肘高公式」計算檯面高度,或用 厚/薄砧板做臨時調整。
雷 2:洗槽只看檯面不看「槽深」
-
問題:槽太深,即使檯面高度正確,仍需彎腰洗碗。
-
解法:選擇 淺槽或中槽(非深井槽),或將檯面高度再加高 2–3 cm。
雷 3:上櫃安裝過低或過深
-
問題:太低會撞頭、太深阻礙視野。
-
解法:上櫃下緣距檯面 50–60 cm;櫃深控制在 30–35 cm 之間。
雷 4:插座數量不足或位置過遠
-
問題:小家電無法就近取電,導致延長線亂飛。
-
解法:檯面每 90–120 cm 配一組插座,角落加 L 型雙插座,滿足多機同用需求。
雷 5:通道寬度不足
-
問題:多人同時使用廚房時,容易發生開門互卡、擁擠狀況。
-
解法:島台與牆櫃距保持 100–110 cm,確保洗碗機或烤箱門打開仍能通行。
雷 6:忽略踢腳退縮設計
-
問題:站近操作時,小腿容易頂到櫃體邊緣,久站腰痠腿頂。
-
解法:踢腳高度 8–12 cm,退縮 6–8 cm,確保操作舒適。
結論
好用的櫥櫃高度來自人因工學,不是流行數字。
用肘高 E推算備料、洗槽、灶檯三段高度,再以上櫃離台、通道寬與插座配合情境微調,你就能做出少彎腰、不撞頭、順手省力的廚房。
多人共用時以主要使用者為準,靠砧板與五金做細修,長久好用才是真高級。
FAQ|常見問題
Q1:家人身高差很多怎麼辦?
以主要使用者為準;另備厚薄砧板與防疲勞墊,可調 1–2 cm 體感。若空間許可,做雙層檯面。
Q2:電磁爐一定要比備料台低嗎?
多數情況是,因鍋具加高視線。若主食為煎烤、鍋具矮,可只低 5–10 cm。
Q3:洗碗槽要選多深?
越深越彎腰。常見 18–22 cm 槽深為佳;若已買深槽,檯面加高 2–3 cm 補償。
Q4:吊櫃拿不到怎麼辦?
做升降籃或把高頻物放下層、上層改備品區;或改開放層板+置物梯。
Q5:中島高度怎麼抓?
以 H_prep 為基準;若兼餐吧,90 cm 檯面配 65–67 cm 吧椅,或105 cm 檯面配 75 cm 吧椅。
Q6:插座要幾個才夠?
檯面每 90–120 cm 一組,咖啡角/料理機角再加一組;高功率電器(烤箱、洗碗機)獨立迴路。
Q7:可後悔調整嗎?
石英石難改,但可靠厚砧板、墊高腳、更換較淺洗槽、或添置升降小車做微調。
Q8:小廚房上櫃要做到天花嗎?
可,但下層放高頻、上層做備品;門片加緩衝鉸鏈、把手選好抓的型式,取物更安全。
以下連結帶您瞭解不同的設計會運用到那些細節喔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北歐風的簡約舒適空間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現代風的時尚簡潔線條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鄉村風的溫暖與柔和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淺色系中的少即是多無印風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佗寂風的獨特日式美學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開展個性工業風的現代空間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古典風的優雅與傳統之美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美式風格中的隨性與優雅品味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波西米亞風的層次與鮮明
延伸閱讀 ► 高雄室內設計推薦 | 日系風格中的低調與沉穩